水龙头、花洒、冲洗阀……水暖卫浴产业是广东开平的“名片”,每年给当地带来上百亿元的产值。然而,这个有“水暖之乡”美誉的县级市,如今却面临配套产业的环保约束加大后,主导产业也“唇亡齿寒”的尴尬。
从去年开始,珠三角电镀行业实施国家最严格的特别排放限值,而环保标准的陡然收窄令电镀企业在广东省环保厅的信用评级中频被亮“黄牌”。今年初,环保信用修复验收进入最后阶段,开平市内40家电镀企业几乎都面临着加大投入整改或异地搬迁入园的局面。
电镀是水暖器材的重要加工步骤,令当地政府部门为难的是,如果电镀企业异地搬迁,将使本地水暖生产商缺失及时的加工配套而影响产品质量,给支柱产业带来很大冲击;如果让电镀企业就地整改,则每家企业需投入两三百万元,加上电镀企业布局分散难管、整改意愿参差不齐,超标污染的漏洞难以杜绝。
标准收严 电镀企业集体超标
电镀是传统的重污染行业,又涉及重金属排放,一直受到环保部门的严管。不过,电镀作为卫浴、灯具、汽车配件等庞大制造品市场的加工配套,相关企业在珠三角一些地方仍星罗棋布,生意不断,不规范生产躲避环保约束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重金属污染事件接连敲响警钟之后,从去年开始,珠三角地区在电镀、制革等4个行业执行国家最为严格的特别排放限值,不少企业的环保排放指标陡然收紧了数倍。开平的电镀企业就有不少因为排放超标,在环保信用评级中被亮黄牌。
在君威五金实业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池里,蓝蓝绿绿的重金属废水不时散发出刺激性异味。广东省环保厅环监局去年的监督性抽查显示,君威五金实业有限公司综合废水收集管出现重金属超标,其中总铬超标5.4倍、总镍严重超标;含铬废水预处理设施出口超标,其中总铬、总镍严重超标。
开平水口镇的四海五金制造公司虽然已建设了中水回用设施减少污水总量的排放,但该省环保部门在抽查中仍检出其含铬废水处理设施出口超标(六价铬超0.4倍、总镍超42.4倍)、总排口总铜超标1.2倍。
据开平市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在排放标准收严之后,这些企业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导致车间排放口出现超标。开平共有40家电镀企业(其中排污量较大的国控企业32家),基本都有上述问题,需要马上进行整改。
需投两三百万元 治污或异地搬迁
一位业内工程师表示,电镀行业的特别排放限值可谓是各行业中最严的,比日本、欧美国家的标准都严格。在特别排放限值中,电镀行业涉及的指标最多,共有20项指标,其排放限值较原来的标准收紧了数倍。
开平市环保局副局长刘倬仁表示,以最常检测的总铬和总镍指标为例,原标准分别是1.0mg/L和0.5mg/L,特别排放限值为0.5mg/L和0.1mg/L,均收严了一倍。
“此外,原标准只要求在废水总排放口达标排放即可,现在的标准要求分类处理,并且在车间排放口就要达标,而开平的电镀企业目前大多仍采用多种废水集中处理的模式。所以,在没有分类处理前检测,就出现了超标数倍的情况。”刘倬仁解释,“事实上,开平的不少电镀企业集中处理后最终外排的总排放口还是达标排放的。”
据当地环保部门估算,每家企业约需投入200万—300万元,对废水至少分成镍、铬两类进行处理;如果分成6类处理的话,则需要投入500万元。
“整改的方法环保部门不做规定,用化学反应、沙碳过滤等方法都可以,另一条路则是搬迁到省里规定的电镀园区统一进园治污。”刘倬仁表示。
水暖卫浴产业 恐受加工链牵连
电镀作为重污染行业,本应尽快迁走腾出发展空间,但因为电镀厂同时也为开平的支柱产业——水暖卫浴产业提供重要的配套加工,令地方政府难以痛下驱逐令。
开平部分水暖企业老板表示,一开年,电镀厂就集体涨价,涨幅为15%—18%。而且,不少电镀厂因准备搬迁至指定的电镀工业园,使卫浴五金企业的年生产成本至少增加了上百万元。
开平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水暖卫浴行业是开平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当地共有500多家相关企业,年产值达120亿元,其出口额全国第一。在国内,开平是与福建南安、浙江温州和玉环齐名的四大水暖基地。在开平水口镇,水暖业甚至占该镇工业产值的七成以上。
水暖卫浴部件的制造品质与电镀加工密切相关。“水暖零件制出后,要保持缝合度以及防止运输途中玷污,必须尽快进行抛光、电镀等工序,这就要求电镀点距离水暖生产厂不能太远,否则就会影响水暖产品的质量,还大大增加了成本。”业内人士指出。
目前,距离开平最近的电镀基地位于江门新会区崖门。不过,虽然同属江门的开平市,但到崖门电镀基地却有80公里,这并不能满足水暖行业的加工需求。“如果电镀企业都搬迁走,这里的支柱产业就没有了。”业内人士如是说。